现在体制内的年轻干部怎么不热衷于提拔了?
原创 你我皆是路人 路人观察 2024-06-30
这两年,这个话题总是上热门,搞得连很多体制内的人,也真的开始以为,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晋升了。
其实还是那句话,年轻干部口口声声说躺平摆烂,还是因为没有提拔的机会,要是真的提拔了他,他比谁都积极,躺平摆烂也只不过是一种语言的艺术罢了。
说这个话题,我觉得拿李白来给大家举例是比较恰当的。
因为现在体制内年轻人遇到的困境,李白早就给我们经历过了,而李白一把好牌打得稀烂的人生,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很多人学过他的几首诗,觉得他是一个很洒脱的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觉得他这是典型的仇官心态,绝不可能去和官场的人同流合污。
但如果我们仔细去看一看他的生平,就知道他其实是一个十足的“官迷”,当然了,更恰当的说法,应该说他有很高的政治抱负,有着“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的理想,甚至口气很大,“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意思就是我要成为辅政大臣,帮皇帝平定天下。
据说他由于出身商贾之家,不能通过科举考试去走仕途,只能想办法结识名流,通过别人举荐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那时候,只要皇帝觉得你行,你哪怕是体制外的,也可以直接担任厅局级甚至省部级领导,主打就是一个快,你要是通过科举考试,从基层办事员干起,要猴年马月才能干到翰林学士,给皇帝写诏书?
所以李白二十岁从家里出来之后,就到处去拜会公侯、名仕,结果礼送了不少,马屁拍了不少,几年下来一点屁用都没有。
他非常灰心,写下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句子,内心的愤懑和现在体制内得不到提拔的年轻人简直一模一样,凭什么别人工作三四年就提拔了,我科员都快十年了还是没有一点动静?
不过,尽管现实很残酷,但李白还是没有放弃,继续通过结交名流来给自己建立人脉,而且由于他本身写文章确实有才,所以名气也越来越大,后来经人推荐,唐玄宗就决定诏见他,看看能不能委他以重任。
李白接到这个“抽调函”,马上就兴奋起来了,老子忍辱负重这么多年,终于机会来了,皇帝果然英明啊。
于是马上买了进京最早的一班火车就去奔仕途去了。
由于实在太开心,李白连写几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著名的那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就是最有代表性的,意思就是说,看吧,我就说我这样的人不可能一辈子得不到提拔吧,接下来就是我的SHOW TIME啦。
结果等唐玄宗和他一聊下来,唐玄宗发现,李白确实文章写得好,但其他方面好像也还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那就先放到翰林院去实习一下,观察观察再说吧。
翰林院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是中央办公厅里面负责国家重要文稿起草的部门,正五品,类似于现在的司局级,翰林院学士相当于就是这个这个部门的一把手,正司级领导。据史料显示,李白曾自称是翰林院学士,那也许就是五品,也有资料显示他是翰林待诏,那就是六品,相当于保底也是个县处级。
按理说这确实是很不错的一个机会,有点类似于现在直接进到部委工作,进去就先给你定个调研员级别,和那些通过公考考到基层的小科员,那确实是天壤之别了。
从一个体制外的人,一下子当了领导,刚开始李白还是很满意的,毕竟级别确实也不低了。
但是一段时间下来,发现除了天天写材料,在宴席上夸皇帝英明,好像并没有什么实际工作内容,和自己当初预想的“成为辅政大臣,帮帝王平定天下”相差甚远。
而且他可能觉得他的这个县处级,只是“按照县处级参与分工”,没什么实权,他就认为自己这么大的才,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于是自己越想越郁闷。
按理说,能在皇帝面前天天露脸的人,哪怕现在没级别,以后绝对也是前途无量的。毕竟,哪有刚进单位两年就提拔你的道理?
可惜,李白始终还是文人气息太浓,脑子转不过弯来,加上性格缺陷,和领导同事关系处得也不好。才工作一两年,班也不好好上了,整天喝酒,不求上进,甚至有点破罐子破摔,故意搞事情,得罪了一波人。
皇帝一看,这老小子有点扶不上墙啊,虽然文章写得好,但是人际关系处得这么差,我哪敢再用你,再加上别人几句谗言,于是很快就把李白免了。
李白被免职后,心情更是郁闷,但还是不甘心,觉得自己之前确实做得有点过火了,得补救一下,于是又从头去拜访名仕,举荐自己,结果可想而知,被皇帝免了的人,谁还敢保荐你?
但是他呢,又死鸭子嘴硬,一边还在妄想当大官,一边又写文章来标榜自己不想“摧眉折腰事权贵”,所以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
回到2024年,我看到很多体制内的年轻人,和李白真的有一拼。
年轻人决定进入体制,大多都是和李白一样抱着政治抱负的,都是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真有机会大展宏图时,没有几个人会拒绝。但是,那么多竞争对手,你凭什么能够有机会大展宏图呢?
一个县2000个公务员,副科以上干部也就300人,确实难,但是如果因为这样,就认为没有必要去争取晋升的机会,选择躺平,那也大可不必。
不管是体制内体制外,不管什么行业,能够成为“领先者”的都是极少数人。
从多数人变成“关键少数”所体现出的个人价值,正是事业上的内在驱动力,再说俗一点,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上将军还战死的几率,一定要远低于士兵战死的几率,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不同的是在战场上是为了保命,在和平时代是为了活得更好。
很多人说没有背景没有关系,你拿什么和别人拼?
这是实话,古今中外,背景和关系都很重要,都是可以走捷径的基础,在体制内,确实有很多关系户抢占了大部分的晋升机会,但是我仍然坚持一个“拾麦穗”理论,哪怕是麦地被收割得再干净,只要你去麦地里面仔细找,总会拾到没有收割完的麦穗。
很多人不屑于这个理论,说我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凭什么要去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捡别人吃剩下的,朋友,这个社会很残酷,不怕吃剩饭,怕的是连剩饭都没有啊。
更何况,现在体制内的政治生态已经算好的了,年轻干部机会越来越多。
体制内的一条铁律,就是你没有级别,你连个屁都不是。
什么才华,什么抱负,和你没有一点关系。李白得到皇帝诏见,可以说是我们普通人一辈子都得不到的机遇,如果他用心经营,假以时日,他极有可能成为真正可以“帮帝王平定天下”的人,毕竟皇帝面前的红人,只要广结良缘,不去触碰别人的利益,想不升官都难啊。
我们还是说回到年轻人不想晋升的问题上来。
我工作这些年,换了不少单位,对于干部众生相也算是见过不少,说句实话,一百个干部中,最多最多有三五个可能是真正不太想提拔的,比如个别家境好只想混个编制的,个别女同志要顾家带娃的,但哪怕是这些特殊情况,如果组织上真要提拔他们,我看他们也还是一边说自己“不想提拔”,一边说“只能服从组织安排”,但之后要不了两年,当起小领导来还不是照样有模有样,干得有声有色,过得有滋有味。
有人可能会拿前两年云南那两个拒绝提拔的干部被处分的例子来反驳,但是那两个是极端情况,本身就在县级财政局这种强势单位工作,又是中年妇女,一边要顾家,一边又是肉眼可见的晋升天花板,而且还是去边远乡镇,不愿意去很正常。如果是让她俩在县直部门提副局长你看她们愿不愿意,如果让她们在县财政局就地提拔副局长,估计比谁都干得起劲。
对于体制内的年轻干部,如果家里没什么经济基础,又想要获得更好的事业,那除了努力晋升,又有什么办法呢?
谁不知道“并不是努力工作就能晋升”的道理啊,但是如果有捷径可以走,谁疯了要在起跑线上和别人“卷”呢。
有人说,一运二命三风水,我也信命,但是我觉得,躺着等机遇,和走着等机遇,结局不一定一样,对于我们这种农村普通家庭出来、没有背景可言的孩子,我还是愿意试试看。
以上不是鸡汤,如果你觉得是,那我自己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