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老子大学BBS > 查看主题
查看主题

周志兴:“制度困境”不能靠改良走出来,其结果一定是革命

addm  2024-05-03  16  0

  ‌帝国覆灭的逻辑:“制度困境”不能靠改良走出来,其结果一定是革命

  原创 周志兴 新周说 2024-04-19


  【雷颐老师在《帝国的覆没》一书中,以庖丁解牛的方式,通过对这段重大历史的病理学分析,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除去个人因素与文化因素,晚清的覆没还要归咎于皇权制度的最高权力不受监督,没有反对派日夜紧逼的挑战,就如同温水中被煮的青蛙,统治者会丧失改进自己的内在动力。】

  这本书,《帝国的覆没》,是好朋友雷颐写的。每次读书札记选到了好朋友写的书,我总是有点紧张,因为太熟了,生怕见面的时候会受到责备:你怎么瞎解读我的书?

  但是我还是想壮着胆子说一说。

  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一句话:历史学家雷颐倾心力作,揭示晚清改革失败之因,再现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撕裂。

  实际上,帝国的覆灭只是一个结果,走到这个结果,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这本书的第一章,讲的是“天下”的破灭,所谓天下,是打了引号的,实际就是“天下观”的破灭。

  中国的大清王朝,有一段时间在世界上是处在非常强大的地位,号称盛世。皇族认为,甚至一般老百姓也认为,大清就是天下。所有的大清以外的地方或者国家,都是要仰视大清的。

  所以,当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英国人有了蒸汽船,很便捷地来到中国时,他们的礼品清单被清朝官员审定后,礼物被改为“贡物”,钦差被改为“敬差”或是“贡差”。而且,英国使节见中国的皇上,要双膝下跪,行三跪九叩之礼。英国人当然不同意。就因为下跪还是不下跪,居然能够争执将近两个月的时间。

  最后以至于很多中国人认为,英国人不下跪,是因为他的膝盖不会打弯儿,连大清官员中算是见多识广的林则徐也是这么认为。

  直到两次“鸦片战争”把很多中国人打醒了,他们才知道中国并不是位居中央的国,也不是天朝上国。

  这个认识主要的来源不是理论也不是书本,而是“器物”。鸦片战争使中国人第一次领教了西方船坚炮利的厉害。外国人的船跑得快,枪支弹药更是大大地胜过了我们的冷兵器。

  所以,就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就是要向西方学习。

  但是这种观点,当时受到了强烈的抨击。

  其实抨击是没有用的,因为在朝廷上争论,或者在民间讨论,各种观点都可以有,但真的到了战场上,谁的武器好,谁的炮火猛烈,谁就会胜利,这一点是很容易看到的。所以,从“器物”的观点看,洋枪洋炮是最早突破极端保守观念的边缘的。

  当时洋人也起了很大作用。英法联军也好,八国联军也好,他们把中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而有的侵略者摇身一变,留在中国成了朝廷命官或是幕僚,他们提出了要建立现代化工厂,生产兵器的想法。当时中国有很多的农民起义,镇压起义迫切需要现代化的兵器,这个建议当然得到了同意。这样现代化的工厂,包括电报,也就是通讯手段都得到了发展。

  其实,原来电报也是被顽固派坚决反对的。但是,因为信息不畅通,很多官员和朝廷联系不畅通误了事,所以是挡不住的。

  可以说顽固派的反对很强大,但是物质的力量更强大。

  实际上,物质力量的强大,也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变化。因为这些先进的器物来自西方,无可避免的,先进的思想也会从西方引进。

  这样就有了新的矛盾,就是书里讲到的“制度的困境”。因为要用机器生产兵器,也要生产民用品,就要有工厂。最开始这种工厂只能是官方来办,平民不能办,所以19世纪七十年代曾有华侨商人在广东南海建立以蒸汽为动力的缫丝厂,结果被官方封闭拆除。

  而官办企业的弊病也很明显,他们在采用衙门似的管理,不是独立经营的企业单位,而是政府的一个分支部门,类似官场职别,而且受总督巡抚和总理衙门的监督和节制。这种官办企业怎么可能办得好。现在读到这段感到很熟悉。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发展一定会突破这种束缚。

  既然有了困境,就要走出困境。走出困境有很多种办法,如果不是改良的,那一定是革命的。

  读这本书,似乎历史只是一个引子,引出的是历史发展的原因。

  所以看这本书不要当作一本历史书来看,它没有说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和人物,也没有说事件的缘由,而是说事件的内在的逻辑,掌握了这样的逻辑,就像有了解剖刀在手里,可以用它剖析很多的历史现象。

  让 常 识 说 得 更 有 底 气!

最新回复

老子大学(共产主义ABC) www.gczyabc.cn  网站地图 毛泽东人民大学(兴国网)
电话:15998980906 地址:中国重庆市南岸区南城大道28号渝南佳苑 邮箱:2418393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