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王德峰:《提纲》(第八条),关于历史规律问题

栏目:V1 马克思原著精讲|时间:2024-09-29 06:50|阅读:7

‌五问王德峰

原创 兴国网 云川智库 2024年09月27日 

【编者按】“九问”王德峰,将以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哲学课程笔记为主要内容(网上资料)。


9月18日以来,朱老师批评复旦大学王德峰的两篇公众号文章:《大学批判:鼓吹异端邪说的“王教授现象”》、《借问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反对道家“无为而治、以正治国”欲何为?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持续引起读者关注。本系列文章核心问题是:今天的大学教授们,是不是在误人子弟?


图片


迄今为止,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译本,包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994年版、2012年版三个版本,文字略有出入,含义或许天壤之别。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马克思文本以王德峰教授哲学课程笔记中的引文为准,【王德峰笔记】中的划线部分,为朱老师开展学术批评的主要内容。


第八条

【引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方面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官学立场

【王德峰课程笔记】

我们现在研究的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实际上都是这第八条要批判的对象,因为它们是非历史性的,用一系列范畴概念遮盖了社会生活本身。

8.1 社会生活是自我批判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应当如何去理解?我们知道,practice 和 praxis 都表示实践。区别在于,practice 是一种应用的实践,它是以认识作前提的;马克思所说的“实践”,用英语表达应当是 praxis,意为创造或改变人与人关系的活动。马克思在这里不是在应用活动的意义上,而是在创造或改变关系的意义上谈论实践。

明晰了实践的含义,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第一句话了:社会生活改变着既有的关系,又在创造新的关系。换句话说,社会生活是自我批判的,它并不等待着理论来批判自己,而是自己批判自己。举个例子,欧洲封建社会之所以会解体,不是因为有一种先进的理论出世来指导着人们,而是第三等级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感受到封建社会的桎梏。从行会脱离出去的手工业劳动者、从贵族庄园里奔向城市的半农奴,都在追求自由劳动;商人们也在追寻着动产的自由去购买更多的生产要素。这些实践活动是自发的,是感性的,而不是由现成的理论指导的。因此,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代替封建社会生产关系,是社会生活自我批判的结果。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对抗性的,因此它一定会自我批判。

社会生活的自我批判不是形而上的,这一点可以通过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基督教信仰的个人主义要追溯到公元 4 世纪圣·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但一直到 16 世纪马丁路德重新提出“因信称义”,个人主义才风靡起来。同样的思想内核,在不同的时代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影响,我们可以加深理解上一章“原理属于世纪,而不是世纪属于原理”的论述。如果认为人类历史是一部思想史,是哲学或宗教的历史,这是历史唯心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生产关系自我批判的历史,这是历史唯物主义。

8.2 理论的神秘主义方面

既然社会生活是自我批判的,那么社会科学应该做的,是去理解、领会这种自我批判。而如今的社会科学,拿着理性思维的范畴去表达现有的社会生活,把人的社会生活做了范畴的抽象——这就是“理论的神秘主义方面”。

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是靠一系列范畴建构起来的。社会科学往往强调自己是实证的,是从事实出发的。但其实这些事实——包括社会事实、经济事实、法律事实——都是由范畴建构的。

举个例子:大学生毕业找工作,在经济学范畴中,这可以表示为“资本雇佣劳动”、“资本与劳动者在自由市场上做等价交换”。但这个经济事实无法反映事情本身,事情本身实际上是:积累起来的劳动正在支配当下活劳动,交换并非等价;那些不具备生产资料的劳动者迫于生存而必须去寻求雇主,市场并非自由。于是,人与人之间非理性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被经济学上一个名为“价值”的范畴所遮蔽。“价值”作为经济学的核心范畴,派生出了诸如“工资”、“利息”等种种范畴,构成了一个范畴体系——经济学理论。

胡塞尔曾说过,“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现在我们可以理解这句话中的批判含义了。当代人习惯于从范畴规定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把范畴当作社会生活的基础,却忽视了事实背后的事情本身。我们生活在一个“理性唯心主义”社会。

那么这些范畴的来源是哪里?马克思对此做了一段幽默的评论:

如果说有一个英国人把人变成帽子,那么,有一个德国人就把帽子变成了观念。这个英国人就是李嘉图,一位银行巨子,杰出的经济学家;这个德国人就是黑格尔,柏林大学的一位专任哲学教授。

——《哲学的贫困》

这里的“帽子”指的就是经济范畴。李嘉图完成了劳动价值理论的构建,用一系列经济范畴定义了人与人的关系,给人戴上帽子。经济范畴来自人类的理性,黑格尔做的事,正是把理性做成了观念。卢梭《社会契约论》中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图片


民哲立场

【朱云川评论】

问题8.1 哲学和社会科学有何不同》它们都是历史性的吗?

朱老师答: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话是正确的。有理论指导的活动是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活动不是实践。好比说,为达到满足烧火目的的正确劈柴,是实践;无正确目的或随意乱劈柴,只是活动,不算实践。

共同主义哲学指出:

哲学,是研究自然即真实事物及其规律的本质性实践活动,所以它只有真实性和确定性,没有选择性和随意性,不是历史性和地域性的。比如,上等的道德哲学、中等的伦理哲学、下等的宗教哲学,都是确定性的。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及其规律性的应用性实践活动,它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因而是历史性和地域性的。比如,中国古代政治、中国当代经济、美国现当代侵略史、欧洲种族问题等。

同时,社会科学作为一类科学理论,必须满足理论指导实践的现实需要,它又具有足够的真实性,从而避免了非科学(类似于人文学科、文艺宗教)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

比如,中国当代经济研究,必须尽可能符合中国当代经济社会的真实情况,从而为新时代中国深化改革提供现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意见,这样得到的东西才能算是真正的社会科学。

反之,那些来源于书本抄袭、官方新闻、伪造数据、非专业不全面、小道消息等不实资料,只能得到一些报喜不报忧、颠倒黑白、没有质量、没有价值的泡沫文章,不能算是社会科学,只能叫做观点意见。

同样,用西方(宗教)哲学编造的学术游戏或谎言,来研究和评价中国社会(道德)问题,尤其是用来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是张冠李戴、趾高气扬、错认祖宗的二鬼子。

那种用美西方宣传美化包装的民主概念,来研究和指导中国的政治改革问题,不可能具有科学性,除了文化资敌外,不具有现实可行性的,也是一些没有质量、没有价值的异端邪说。

当代中国,在总是让人热泪盈眶的“5·17讲话”中,明确指出: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总的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总之,在这些哲学社会科学“不明确、不高、不强、不健全、不科学、不完善、亟待提高、比较突出”的权威评语和“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现实状况中,包括复旦大学王教授都在批判的社会科学,几乎都是一些砖家叫兽的观点意见、泡沫文章、异端邪说,类似于皇帝的新衣,其实与“哲学”、“社会科学”根本不沾边,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图片


问题8.2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区别在哪里?

朱老师答:

在1890年9月,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有过一个解释: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惟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书信,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62-463页。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是真实(自然)情况和现实(自然人)主义的正确观点,而不是什么经济主义、科技或器物主义、文物或考古主义。作为对立面,历史唯心主义就是脱离人类社会的真实情况和现实主义的不正确观点。

比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主要有六种立场和观点。

包括:

单一标准:文化决定论(A)、经济决定论(B)、政治决定论(C);

二元标准:政治经济学(B+C)、不可知论或鬼神决定论(E/F);

三维标准:社会发展模式论或共同决定论(A+B+C)。

其中,文化决定论(A)认为,社会发展是由圣贤道德、文化教育决定的;经济决定论(B)认为,社会是由科技、生产力和GDP来决定的;政治决定论(C)认为,社会发展是由帝王将相、政治制度决定的。以上三种,都是通过单一标准得出的片面观点。

官方的政治经济学(B+C)认为,社会发展是由占主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决定的;民间的不可知论(E/F)认为,社会发展绝无规律可言,社会好坏都是碰运气(宿命论),是由上天好恶或鬼神意志决定的。以上两种,是通过官民(2+1)二元标准得出的互补观点。

以上五种,要么是单一标准的片面观点、要么是二元标准的互补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即不符合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历史唯心主义。

图片

朱老师的社会发展模式论,属于一种三位一体的综合决定论,认为人类社会现实存在天地人或文经政三大要素,社会发展是由三大要素的排列组合形成的十六种社会模式(基因)相互竞争共同决定的,叫做共同决定论(A+B+C)。这是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

总之,文脉决定国脉,文运决定国运。人类社会发展究竟遵循哪一条基本规律,才能早日造福于人民,实现人类彻底解放,根本取决于人民的觉悟程度、现实所在的具体国情和执政党集团的正确认识。

问题8.3 理论导向神秘主义方面指什么?

朱老师答:

对于知识分子而言,面对庸劣塞道的现状,几乎每一种文化发展、思想传承、理论创新的学术,都有自动自发导向神秘主义方面的原始冲动,主要指三化:宗教化、神秘化、庸俗化。

为什么学术会自然而然、自动自发出现三化呢?

其一,宗教化,解决的是自组织起来的学术话语权问题。文化只有传播才有力量。人多势众——人多力量大,缺乏组织的学术是没有什么影响力的。比如、佛教、基督教或其他宗教理论,从根本上说都是很荒谬的东西,但相信的人多了,社会影响力就大了。

其二,神秘化,解决的是大众不相信、不服从的理解问题。毫无疑问,普通人(凡夫俗子)在认识水平上,终其一生,大都是感性和幼稚的,严重缺乏哲学天赋、理论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只有注重文学化的形象思维——鬼神,才能让普通人有兴趣或害怕,从而产生一定的行动与思考。

其三,庸俗化,解决的是物质生活保障等有利文化条件问题。所谓庸俗化,无非就是柴米油盐的烟火气、名利位色的价值观,本身与学术理论研究无关,但作为起码的学术环境,可以极大地决定一个知识分子、读书人或一个团队的学术导向、价值取向、社会地位。

就是说,一个读书人很清高、理论很高明,明知真理不可战胜,但没名没利就没人信,也养不活一个人。实际上,没有社会知名度和学术地位,哪怕是圣贤大才、龙虎雄才,也会遭市井小人的排挤、轻蔑与歧视。

老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圣贤讲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只能让人敬而远之;庸俗要名利位色,吃香的喝辣的,普通人都会自然而然、自动自发认同庸俗。

有诗为证:

当时只道山无损,今日方知地有亏。

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只有把全部人才都纳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做到野无遗贤,才能破除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宗教化、神秘化、庸俗化的原始冲动,才能真正领导好人民的精神文明、新文化建设,做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使民间学习共同体成为强大助力,促进中国社会全面发展、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朱云川

20240927

0
0

赞赏码.jpg


老子大学(共产主义ABC) www.gczyabc.cn  网站地图 红军大学(毛泽东人民讲)
电话:15998980906 地址:中国重庆市南岸区南城大道28号渝南佳苑 邮箱:241839300@qq.com